医院动态
在医学的浩瀚海洋中,有些疾病如同深藏的暗礁,看似平静却暗藏凶险。近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与医学影像科联手,凭借精湛技术,为一位73岁的患者揭开“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迷雾。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诊断,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力量,更彰显了医者以匠心破难题的担当。
影像疑云:占位病变背后的生死抉择
73岁的张大爷因输尿管积水就医泌尿外科,影像检查提示其腹膜后存在占位性病变,包绕并压迫重要血管与输尿管。是肿瘤还是罕见纤维化?这一诊断关乎治疗方向与患者安危。但从影像学特征看,“腹膜后纤维化”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张大爷转入风湿免疫科进一步治疗。
然而,摆在医生面前的是一道难题。完善免疫学相关检查后,医生并未发现特别异常指标,包括IgG4(人体lgG类免疫球蛋白中的一种,是临床上重要的免疫学检测指标)。此时,腹膜后占位组织的病理取材成为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关键。接诊后的风湿免疫科主任石连杰指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虽属良性,但单纯通过影像学与肿瘤等疾病继发的腹膜后纤维化不易鉴别,误诊可能延误治疗甚至导致器官损伤。”
病理活检是腹膜后纤维化的唯一确诊手段,但病灶深藏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生命线”交织的险要之地,哪怕在 CT 引导下穿刺,对力道和精准性的要求都近乎苛刻,穿刺犹如“刀尖起舞”,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出血,组织获取风险极高。
破局之“针”:毫米级精准穿透医学禁区
“必须确保安全,但更要取到有效组织!”医学影像科副主任于明川紧盯CT影像,反复测算穿刺路径。占位组织薄如蝉翼,紧贴血管,传统穿刺入路风险极高——前入路会有肠管等宫腔脏器的遮挡,而且进针越长力道越不容易把握;后路需穿避开大血管取血管两侧包绕组织,但由于距离血管远、占位组织薄,相应风险也会增加,力道与角度失之毫厘便可能伤及血管。
面对这一矛盾,于明川反复研究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仔细琢磨进针方向和深度。经过慎重考虑,于明川创新思路,将目标锁定在肾动脉、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形成的“解剖三角区”。“这里是血管相对稀疏的‘安全窗’。”他紧盯影像资料强调:“角度精准到3度,距离精准到1毫米,必须零误差!”
穿刺那天,张大爷心里既紧张又充满期待。“我这病折磨我好久了,就盼着能早点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好赶紧治疗。”手术台上,CT实时引导下,穿刺针如游丝般沿预定轨迹缓缓推进。监测屏上,针尖与血管壁的间距仅剩发丝般细微,操作室内鸦雀无声。“到位!”随着于明川一声轻呼,患者病理组织被精准捕获。全程仅30分钟,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悄然结束。
“针”相大白:多学科协作点亮生命之光
“组织取得很好!”病理科的第一时间反馈到风湿免疫科。该患者通过CT引导下病理活检排除了腹膜后肿瘤,并明确组织中虽有少许IgG4+细胞,但达不到IgG4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病理特征更符合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风湿免疫科随即启动免疫调节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大爷惊喜地发现,折磨他许久的病痛逐渐减轻,腹膜后占位组织显著减小,输尿管的压迫也得到缓解。“现在感觉好多了,原本以为要动大刀,没想到一根细针就救了命!”张大爷出院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据于明川介绍,近两年医学影像科通过CT引导穿刺技术,已为数十例风湿免疫科疑难病患者“拨云见日”。这类手术不仅要求医生对解剖结构了如指掌,更需将影像导航与手上功夫融会贯通。“每一次进针,都是对技术极限的挑战;每一例确诊,都是对患者生命的承诺。”于明川强调。
张大爷的病例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一个典型缩影。从影像研判到穿刺攻坚,从病理确诊到精准施治,这场生命接力的背后,是现代医学对疑难病症的持续突破,更是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者以仁心仁术守护健康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