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毫米生死线的极速博弈:北大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5分钟打通窒息“咽喉锁”

发布时间:2025-08-19 14:28:55 来源: 作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当70多岁的老人持续咳出鲜红的血沫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空气仿佛也被染上了焦灼的血色。一口接一口的鲜血像不断敲响的警钟,让整个团队神经紧绷,常规止血治疗不仅没能按下“暂停键”,反而让险情步步升级。这场突如其来的咯血,像一个藏在生命深处、随时可能引爆的“隐形炸弹”,考验着医者的智慧与勇气。


迷雾重重:找不到“踪迹”的出血点

“CT 片上连一丝可疑的阴影都没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郭伟安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影像资料,内心疑云翻涌。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血管炎、肺栓塞…… 这些引发咯血的常见“元凶”,在影像里均无踪迹。可老人的咯血却在加重,每一口血都在缩短着与“大咯血窒息”的距离——那是足以在几分钟内夺走生命的“死亡陷阱”。

这无声的威胁,如同悬于患者咽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如同被乌云笼罩,焦虑不安。“医生,这到底是怎么了?” 家属焦躁的语气里,藏着对未知的恐惧。时间就是生命,郭伟安一边安抚家属的情绪,一边迅速将情况汇报给科室主任向平超。 

呼吸讨论病例.jpg

“不能等,必须启动多学科会诊!”经验丰富的向平超主任当机立断。很快,影像科、介入科、肿瘤科介入组的专家围坐一堂,MDT(多学科会诊)的“智慧大脑”开始高速运转。

“病因逃不出气道和血管两大方向。”向平超主任的话切中要害。在线索寥寥的情况下,大家达成共识:用介入技术“探案”,先从气道入手——在病因迷雾重重之际,支气管镜将成为撕开谜团的第一把利刃。


虎穴探秘:声门处的“致命关卡”

支气管镜技术在咯血诊断中如同精准的“侦察兵”,能明确气道是否存在病变,对于血管病变,也能协助定位出血点,为后续血管介入治疗指引方向。不过,这项检查对于咯血量较大的患者来说,风险如同“走钢丝”,支气管镜进入气管可能引发患者咳嗽,严重时甚至会加重咯血,诱发大咯血。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平超主任拍板决定将患者转入呼吸监护室(RICU),采用局部麻醉联合浅镇静治疗,最大程度减少支气管镜对患者的刺激,并在严密监护下进行检查。主管呼吸监护室的副主任孙培培、护士长孙佳迅速安排好床位,做好了充分的抢救应急预案,而支气管镜检查的重任,则落到了内镜经验丰富的张硕医生肩上。

检查_副本20.jpg

检查开始了,张硕摩挲着冰冷的内镜器械,指尖却带着暖意。当支气管镜缓缓靠近声门,张硕的瞳孔骤然收缩——镜头里,一个不规则的肿瘤像“蛮横的礁石”堵在声门上方,表面血管怒张如蛛网,而留给呼吸的缝隙,只剩2-3毫米,比指尖还窄!声带和气管被完全遮挡,此时的生命通道危在旦夕。“停!”他当机立断,患者任何一点咳嗽都可能让肿瘤出血,瞬间糊住那道缝隙——窒息的阴影,已悬在头顶。

声门对比_副本.jpg


破局时刻:5 分钟搭建“生命之桥”

“必须立刻打通气道!”MDT会诊再次紧急启动。传统气管切开需要全麻及深镇静,可患者上呼吸道已梗阻,根本无法耐受。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可以试试单纯镇痛下的经皮气管切开术!” 副主任孙培培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项微创介入技术,首先术者通过穿刺技术把导丝送入气管,再沿导丝分次、逐级扩张皮肤、皮下组织、气管,最终置入气管切开套管。其优势在于创伤小、速度快、床旁可行,堪称危重患者的“生命速通工程”。然而挑战巨大:肿瘤阻塞致支气管镜无法深入进行准确定位,穿刺如同盲人探路,稍偏毫厘即可能误入食道,风险如同在钢丝上行走。

“我们同意!”家属的信任,成了最坚实的后盾。孙培培和张硕的手稳如磐石,导丝精准刺入气管,扩张器逐级撑开通道,当气管切开套管顺利置入的那一刻,气流顺畅通过新建立的生命通道,监护仪上平稳的波形,让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整个过程,5 分钟,出血不到 2 毫升。

呼吸_副本.jpg

生命通道既通,后续诊疗豁然开朗。团队顺利通过支气管镜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活检,患者最终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此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向平超主任引领下,再次展现了呼吸介入技术与MDT模式的强大合力——以精准的判断、迅捷的处置,在毫米之间化解了一场迫在眉睫的窒息危机,为复杂危重症患者点燃生的希望。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