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跨学科共探风湿免疫病诊疗新路径 这场学术盛会为患者福祉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08 09:51:27 来源: 作者:风湿免疫科 马豆豆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会场.png

八月京城,秋意初萌,学术热潮涌动。近日,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主办,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与北京大学风湿免疫学系支持的第二届风湿免疫病交叉学科研讨会暨第八届京西血管炎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风湿免疫及消化、肾脏、血液等交叉学科的顶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聚焦前沿、跨界融合、惠及患者”为导向,展开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学术对话,为风湿免疫病诊疗突破贡献智慧力量。

图片1_3.png

本次大会的筹备倾注了主办方的匠心。担任大会主席的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石连杰介绍,为呈现最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他历时一年精心遴选讲者与议题,最终确定的讲者团队均具备业务能力突出、演讲技巧出众、知识储备丰富且聚焦交叉学科的鲜明特质。“我们就是要把最精华的学术成果传递给一线医生,让学术力量真正转化为患者的临床获益。”石连杰的话语道出了大会的核心宗旨。

关振鹏.png

开幕式上,学界大咖的致辞为大会奠定了“交叉融合”的鲜明基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关振鹏指出,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的特点,决定了单一学科难以应对诊疗挑战,跨学科协作是突破瓶颈的必然选择。

图片2_2.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专家院长栗占国强调,交叉学科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新方向,更是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关键抓手。

李梦涛.png

北京医学会风湿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梦涛则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区域医疗服务中的引领作用给予肯定,并寄望其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推动跨学科协作更加深入。

图片21_副本11.png

上午专家_副本.png

八大专题板块、十九个前沿讲题、三场热点讨论,构成了本次大会的核心学术矩阵。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实践,从单一病症到多系统受累,专家们的分享层层递进、精彩纷呈。上午场伊始,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专家以《补体与炎症——肾脏病治疗的新靶点》揭开序幕,为风湿免疫病相关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关于《结缔组织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早期预警》的分享,直指临床诊断难点,为早发现、早干预提供重要依据。随后,来自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关于系统性血管炎的肠道损伤、硬皮病的肾损伤与胃肠道损伤、血栓性APS的抗凝治疗等热门议题陆续展开。专家们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拆解诊疗困惑,传递最新进展。

下午_副本.png

交叉学科专家的精彩分享,更成为大会的“高光时刻”。肝病领域专家详解《PBC中的DRC和SC通路》,搭建起肝病与风湿免疫病的诊疗桥梁;血管外科专家解析《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填补了学科间的知识空白;血液病 CAR-T治疗领域专家探讨《CAR-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展现了前沿技术跨界应用的广阔前景。“这些内容正是我们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挠头事’,跨学科视角一下子打开了思路。”一位参会的基层医生感慨道。

话题讨论1.png

话题讨论2.png

XRVOQI.png

除了专题授课,三场热点话题讨论更是点燃了现场氛围。“肿瘤患者发生irAE时激素、生物制剂、JAK抑制剂选择的安全性及优先级”“狼疮肾炎时TMA的早期识别”“哪些病种、何时考虑CAR-T介入患者获益最大”,围绕这些临床焦点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碰撞思想,既有经验传承,更有观点创新,为形成临床共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次大会采用“线下+线上”同步模式,吸引了200 余人现场参会,线上观看量逾2万人次,辐射范围涵盖全国多地医疗机构。讲课时,专家倾囊相授、听众专注记录;讨论时,基层医生实时提问、积极互动,学术热度跨越空间阻隔,形成上下联动的学习热潮。

王宽婷.png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王宽婷在总结中表示,此次大会既是一场学术成果的展示会,更是一次跨学科协作的推进会。“23位主持、18位讲者、13位讨论嘉宾凝心聚力,为大家奉献了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她同时寄语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风湿免疫科,持续深耕交叉学科领域,为推动风湿免疫病诊疗水平提升、守护患者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合影.png

风湿免疫病诊疗的突破,关乎千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尊严。此次学术盛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合作的坚实平台,更标志着我国风湿免疫病诊疗向着“多学科协同、全链条突破”的方向迈出坚实一步。未来,随着交叉学科协作的不断深化,更多前沿成果将转化为临床实效,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坚实的健康保障。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