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赵子臣:柳叶刀尖上的“橘子课堂”

发布时间:2025-09-11 16:47:59 来源: 作者:党委办公室 刘金良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人物简介:赵子臣,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教育处处长。曾获全国第九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北京大学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并包揽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全部单项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

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泌尿外科的诊室,赵子臣医生的桌上,除了电脑和医学图谱,偶尔还摆着一个橘子。这不是医生的午餐,而是一件特殊的教具——它承载着一位外科医生对医学教育最朴素的匠心:如何将深奥的解剖与手术过程,化作患者与学生都能触摸理解的语言。从2017年意外踏上青教赛的讲台,到如今成为学生喜欢、患者信赖的临床医生与教师,赵子臣的八年教学旅程,是一场关于“会做”与“会教”的深刻修行,也是对医学传承初心的温暖坚守。

赵子臣参加北医青教赛.jpg

意外托付叩开教学之门

2017年,当时还是主治医师的赵子臣,按常规尚未获得给北医学生正式授课的资格。泌尿外科主任因科里其他医生临时无法参赛而找到他,询问是否愿意代表科室参加院内青教赛,这份邀约带着些许偶然。尽管缺乏给北医学生的授课经验,但赵子臣心中有一份笃定——在美国两所大学医学院参与临床技能授课和带教的经历,以及此前精心准备的外科打结、缝合、导尿等课程储备,给了他接棒的底气。“我也没多想,就直接答应参赛了。”这份果断,源于对自身专业沉淀的自信,也悄然开启了他对教学艺术的探索之旅。

备赛过程远非坦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怎么挤,也就是那么多。”为了打磨参赛课程,他放弃所有的休息时间,甚至连续数日都住在科室。日常临床工作常使他奋战至深夜,备赛则是在此基础上再度压榨精力。

234955409822866746.jpg

真正的挑战与突破,在打磨《良性前列腺增生》这堂课时迸发。如何具象化地讲解前列腺增生的病理变化和手术原理?传统的模型或视频演示在门诊面对患者时往往不便或效果欠佳。一个生活化的灵感闪现——橘子。“除了大小跟增生后的前列腺相似,橘子瓣和橘子皮的关系,很好类比增生组织和外科包膜,剥橘子瓣的过程也像是电切手术的生动演绎!”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

他先在门诊用橘子向患者科普,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随后,这颗金黄的果实被带上青教赛的讲台,成为点燃课堂的亮点。这次“跨界”探索,奠定了他贯穿至今的教学风格: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比喻,击穿知识的壁垒。“用有限的时间,更快地让受众了解我所要传达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学生们也打趣:“听完赵老师讲课,有些水果都不想吃了。”幽默背后,是知识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完成了传递。

这颗橘子,超越了普通教具,成为一个象征——它代表着赵子臣对教学或科普对象需求的深刻体察,以及将复杂医学知识创造性“翻译”成普适语言的能力。如今,这堂关于前列腺增生的课,早已从比赛讲台走入常规教学,并融入了更多真实手术视频和模拟器操作,但那个源于生活智慧的“橘子解剖学”内核,始终熠熠生辉。


“会做”与“会教”两重关

青教赛带给赵子臣的远不止创新教具,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对医学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这份觉醒,源于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做博士后时导师Robert Sweet教授的提问:“你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接受了多少年的训练?你又接受了多少年的培训来教其他人成为外科医生呢?”这个问题醍醐灌顶,“虽然我想成为好老师,但是‘会做’和‘会教’,完全是两码事儿。”他意识到,传统临床“学徒制”下耳濡目染积累的经验,或许能支撑我们成为好医生,但要高效同质地培养合格医生,现代医学教育领域仍有大量空白。青教赛正是他系统思考并实践“如何教”的起点。

赵子臣_1.jpg

院内青教赛决赛后,尽管成绩优异,科主任一针见血的点评让赵子臣铭记至今:“你讲得很熟练,内容也多,但节奏太快了,你问过台下的学生能全程跟上吗?”“节奏”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词,成为他持续精进的方向。他领悟到,讲课节奏不仅是语速语调,更是与听众建立深度互动的艺术:吸引他们跟随,启发他们思考,并敏锐捕捉反馈,灵活调整引导路径。

此后,赵子臣刻意关注讲课的节奏,向资深教师学习“停顿”技巧:在密集知识输出后,一个拉长的沉默,反而能瞬间凝聚全场注意力,为强调重点或突破难点创造最佳契机。他不仅向其他青教赛的参赛老师学习,还特别留意赛后评委的点评。张卫光教授的点评,让他开始不断调整课程设计,深挖每个知识点,将知识真正“讲透”。这种对“教”的敬畏与钻研,使他从一名外科医生,逐渐成长为传递技艺与智慧的医学教育者。

模拟培训指导.png

初心照亮传承路

赵子臣发现,倾心教学所获得的提升,绝非单向付出,而是显著“反哺”了临床诊疗和科研工作。

青教赛极大提升了他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直接惠及医患关系。“时有患者表示‘看过这么多次病,赵大夫你是讲得最清楚的’。”在门诊分秒必争的环境下,清晰解释复杂病情是巨大挑战。备赛中打磨的生活化案例和类比,成了他门诊科普的“利器”。他将这种方法论迁移到更多疾病的讲解准备中。教学也促使他解构那些已成为“肌肉记忆”的临床技能,深化对技术本身的理解。“当我们能清晰教会别人时,才意味着我们真正掌握了它。”这份透彻,也反馈到手术操作的精准与自信上。

赵子臣门诊_副本.jpg

备赛过程对科研思维的激发同样显著。为了将课程讲得深入浅出且富有启发性,他尝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为了夯实授课基础,赵子臣反复研读《坎贝尔泌尿外科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学》等经典教材,在他看来,一些新颖的临床观察或“灵光乍现”的研究方向,往往查阅经典才发现早有定论或被验证不可行。比赛和后续参与教学管理的经历,则让他对医学教育的认知更进一步,“教学需要热爱与情怀,更需要制度保障和切实的时间投入。”

如今,他欣喜地看到教学工作和相应的荣誉已纳入职称晋升指标,“体现了管理部门对教学价值的日益重视。”但他也表示,这种体现“还不够多,还应该更多。”他希望,未来的职称晋升体系可以提供更包容、更多元的发展路径,让医生能根据自身所长和志向自由选择。

手术照片2.jpg

步入不惑之年,赵子臣时常内省:“我的初心未曾改变,除了做好一名医生,还想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做一些医学教育相关的工作。”

这份初心,源于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一位是他的研究生导师那彦群教授,“那老师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会优先照顾学生的来访。”另一位是时任普外科带教老师的黄文生。在赵子臣毫无主刀经验、面对急诊阑尾手术紧张退缩时,黄老师一句“你来做吧,有我在别担心”,给予了他莫大的信任和人生第一次主刀的机会。这份信任转化为他拼命学习的动力,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一位愿意放手、给予学生建立自信机会的老师何其珍贵。“未来,我也想做这样的老师”赵子臣如是说,眼中闪烁着传承的光芒。

曾经闪耀在青教赛讲台上的橘子,依然静躺在诊室角落。它记录着赵子臣在手术刀精密世界和三尺讲台间成长的感悟:用外科医生的严谨解构知识,用教育者的温度传递智慧。对赵子臣而言,青教赛的意义远超比赛胜负,而是对“教”与“学”本质的深刻洞察,是医学教育生涯的坚实起点。他深知,培养好医生,不仅是技术传授,更是医者仁心的浸润、临床思维的塑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点燃。在北大医学的星空中,赵子臣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那是一位临床医生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一位师者对后辈的期盼,一位医学教育实践者在“会做”与“会教”之间不懈求索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