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医院动态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任刚教授:以“三级梯队+双核驱动”,打造精准放疗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09-21 11:40:01 来源: 作者:党委办公室 刘金良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9 月 20日,“首届首颐精准放疗发展论坛” 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顺利召开。此次论坛由首颐医疗集团主办,集团放疗学科旗舰单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放射治疗科承办,首颐医疗集团各成员单位专家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等国内知名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通过分享精准放疗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论坛进一步推动了全集团放疗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与高质量协同发展。

会场_1.JPG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任刚教授在交流期间接受了访谈,深入剖析了论坛创办初衷,解读了肿瘤治疗领域发展趋势,阐述了设备与技术协同提升放疗精准性与安全性的路径,并勾勒出科室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了诸多极具洞察力的观点。

 

专家简介

 任刚2.jpg

任刚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各种恶性肿瘤的精准放疗工作,尤其在消化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骨肿瘤等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熟练掌握螺旋断层调强、容积旋转调强及伽马刀放疗方案的制定,擅长高剂量少分次放疗剂量模式治疗早期肿瘤、复杂疑难性肿瘤。

★擅于采用现代放疗技术联合化疗、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恶性肿瘤。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全国委员

◎全国卫生生产企业管理协会医疗创新产业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肿瘤防治分会科研转化副主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技术分会青委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放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医学综合康复分会常委

◎北京精准放射医学学会肿瘤放射诊疗分会主委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十余篇论文被美国肿瘤学会、美国放射肿瘤学会年会收录,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首发专项基金等项目。

 

Q:作为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之一,您认为“精准放疗”在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任刚教授:当前“精准放疗”的发展已从单纯的“物理精准”和“几何精准”迈向了“生物精准”与“智能精准”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其核心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多模态影像融合(如PET/CT、MRI-CT),甚至分子影像技术,实现对肿瘤生物靶区的精准勾画。二是通过人工智能(AI)算法优化治疗计划、实时图像引导(IGRT)和呼吸运动管理(如4D-CT、腹部加压),确保高剂量照射“指哪打哪”,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器官。三是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深入贯彻,将放疗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治疗手段深度结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Q: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放疗科在推动精准放疗临床应用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任刚教授:我科在推动精准放疗临床落地方面,构建了一套“精尖设备-前沿技术-智慧管理”的闭环体系:

•硬件方面,我科目前拥有TOMO Therapy即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又被誉为“肿瘤隐形手术刀”。其核心优势在于360°、超长范围的连续螺旋照射野以及每日兆伏级CT扫描引导。这使它特别擅长处理复杂形态的肿瘤(如包裹重要器官的胸腹部肿瘤、解剖结构复杂的头颈部肿瘤)和多发转移瘤以及超长肿瘤病灶,并实现“雕刻式”的剂量分布,为开展“高剂量少分次”或“靶中靶”等先进剂量模式提供了硬件基础。

•技术方面,我科目前应用4D-CT模拟定位、腹部加压装置等技术来控制和补偿因呼吸等带来的器官运动,从源头上减少误差。每次治疗前均采用图像引导技术(IGRT) 进行验证,如同为每次治疗安装了“GPS导航”,确保治疗精度在毫米级别。

此外在病人的管理方面,我们部署了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患者预约、方案设计、计划验证到治疗执行的全流程无纸化、标准化管理,为精准质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Q:您在消化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等高发肿瘤的精准放疗方面经验丰富,能否分享一例采用“高剂量少分次”或“靶中靶”技术治疗的典型案例?这些技术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任刚教授:我们曾治疗过一位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其因局部疾病分期晚,肿瘤包裹血管无法手术,初诊时肿瘤标志物CA19-9高达7634 U/mL(正常值仅0-35U/mL),病情非常棘手。我们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利用TOMO设备卓越的剂量雕刻能力,我们对整个胰腺病灶区给予50Gy/20次的处方剂量,同时依据PET-CT显示的肿瘤内部高代谢区域,像“靶中靶”一样依次加量,核心区域至80Gy/20次。这样既保证了整体肿瘤的有效控制,又对耐药性强的核心部位实施了“精准爆破”,疗效非常显著。

放疗后仅1个月,患者CA19-9指标就降至正常范围,复查PET-CT显示原发灶代谢活性得到显著抑制。同时,高剂量精准施照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周围的胃、十二指肠、脊髓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患者仅出现了轻微的胃肠道反应,耐受性良好,原腹部疼痛明显减轻,改善了生活质量。

 

Q: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放疗科拥有TOMO Therapy等国际尖端设备,在治疗胸腹部肿瘤、多发转移瘤等复杂病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您认为设备与技术如何协同提升放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任刚教授:设备是精准放疗的硬件基础,而技术则是实现精准的核心手段。二者互相成就,相互协同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以TOMO Therapy为例,其360度旋转调强和兆伏级CT引导能力,尤其适合胸腹部肿瘤(如肺癌、胰腺癌)伴多发转移瘤的治疗,同时我们结合呼吸门控技术,针对移动靶区实现精准照射,将误差控制在毫米范围内,显著降低放射性损伤等并发症风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精准与安全的双重保障。

当然协同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做好安全保障,那就是质控,所有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都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体系之上。我们通过严格的日常、月度、年度质控,确保设备状态和技术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最终将精准与安全落到实处。

 

Q:本次论坛设置了多场关于肺癌、直肠癌、乳腺癌等专题报告,您如何看待多学科协作(MDT)在现代放疗中的作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在MDT模式方面有哪些实践?(举例)

任刚教授:MDT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现代肿瘤治疗,特别是精准放疗时代的必然要求和标准流程。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单一学科的“单打独斗”已无法满足患者对最佳疗效和生存质量的追求。放疗作为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其决策必须融入整体治疗蓝图,何时放疗(新辅助or辅助or根治性),范围多大,剂量多少,这些都迫切需要与外科、内科、影像、病理等专家共同决策。

目前我院已将MDT理念常态化,开展了结直肠肿瘤MDT、肺癌MDT、骨肿瘤MDT等,我科都有参与。以胃肠MDT为例,每周三下午都会定期举办。讨论会上,各科室专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外科专家评估手术可行性及时机,内科专家制定系统治疗方案,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提供精确的诊断和分期依据,我们放疗科则评估放疗指征并设计最佳放疗策略。这种碰撞最终汇集成一个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最佳个体化方案。

为进一步方便患者,我院还专门开设了胃肠MDT特色门诊。许多外院诊断不明或治疗陷入困境的患者慕名而来。通过MDT门诊,患者无需辗转多个科室,在一次就诊中就能获得我们整个专家团队的综合意见,效率极高,广受好评。

 

Q:作为科室主任,您如何规划和推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放疗学科的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在“精准质控+技术创新”双核驱动下,科室未来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任刚教授:学科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我科推行“三级人才梯队”建设模式,旨在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第一梯队(青年医师)重在夯实基础与拓宽视野。我们积极鼓励并支持他们赴国内外顶尖中心进修、攻读在职博士、博士后,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快速掌握前沿技术和理念。第二梯队(高年资医师与物理师)重在专业深化与学术创新,推动他们牵头申报省部级、国家级课题,聚焦临床难点开展研究,在国际国内学术舞台上发出“首钢放疗声音”。物理师团队则专注计划系统的算法优化、新技术的质控标准(QA)建立,为精准放疗保驾护航。第三梯队(护士与技师团队)重在标准化流程与人文关怀。通过持续培训,将他们打造为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和温馨人文关怀的中坚力量。

在“精准质控”与“技术创新”双核驱动下,科室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非常明确,一是深入开展放疗联合免疫/靶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索最佳联合模式,造福更多晚期及疑难肿瘤患者。二是积极推进多模态影像融合用于靶区勾画、大力发展人工智能 在靶区自动勾画、计划自动优化、不良反应预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提升效率与一致性。三是加速完善新的治疗设备和引进人才,紧跟放疗技术前沿、加强人员梯队建设。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希望将科室的精准质控体系标准化、模块化,力争构建区域质控示范中心,并以此带动整体放疗水平的提升。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以学术为引领、以技术和质控为双翼的现代化放疗学科,这也是我们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力争成为我院临床重点专科使命担当的必然之路。我们坚信,唯有以此为目标,才能持续推动肿瘤放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惠及更多患者及其家庭,为应对全球癌症挑战贡献首钢智慧和北大力量。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