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嗨,我是黄医生,来自新乡医学院(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我习惯了与肿瘤博弈、与化疗药物为伴,总以为“缩小病灶” 便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直到今年四月,我怀揣着几分好奇与期待,踏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大门,才发现我此前手握的医学“地图”并不完整,安宁疗护这一块关于“生命终程照护”的疆域,竟从未被我纳入视野,原来医学还有如此柔软而厚重的一面。如今进修之旅将尽,回望这段时光,满是雀跃与不舍——这哪里是简单的“技能充电”,分明是一场重塑认知、温暖心灵的修行。
初遇:从“小白”到“入门”的奇妙转变
初到中心的那天,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走廊里,我恰好遇见社工钟老师为北大医学生进行志愿者培训。会议室里,看着大家热烈讨论如何帮患者疏解孤独、怎样用陪伴缓解疼痛等问题,我这个习惯了开药、化疗的肿瘤科医生内心OS:安宁疗护到底都干啥?不就是陪病人说说话吗?
可很快,我就被现实“上了一课”。在参加志愿者培训时,我第一次拿起梳子,学着给患者轻柔地梳理头发——指尖触到发丝的瞬间,才明白“洗头理发”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每一个动作里都藏着对患者的尊重;第一次尝试用音乐和艺术陪伴患者,看着舒缓的旋律让患者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才知道音符竟能成为比药物更温柔的“止痛药”;还有芳香呵护疗法,当薰衣草精油的淡香在空气中弥漫,连我自己都跟着平静下来,原来医学还能以这样诗意的方式拥抱生命。
那些天,我像个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学生,手里的“技能包”一天天鼓起来,肿瘤科医生的“技能树”上,也悄然冒出了带着温度的新枝丫。原来安宁疗护从不是“简单陪伴”,而是一门融合了医疗、心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学问,每一项看似细微的技巧,都藏着对生命最细腻的关怀。
进阶:在专业里读懂“疗心”的重量
进修的日子里,幸运总是不期而至。恰逢2025年肿瘤防治周,我跟着老师走进金顶街社区,把防癌知识和安宁理念送到居民身边;赶上中华护理学会的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班,我和护士老师们一起扎进临床,亲眼见证她们如何用专业化解患者的不适——不是机械地翻身、摆位,而是先轻声询问“这样躺会不会舒服些”,连动作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
也是在这里,我真正触摸到了安宁疗护的核心:它从不盯着“肿瘤是否缩小”,而是把“患者是否舒适”放在首位。我学会了给终末期患者做全面症状管理,从顽固性疼痛的阶梯用药,到缓解呼吸困难的体位调整,再到应对腹胀的腹部按摩,每一项都力求让患者少些痛苦;我开始钻研“沟通的艺术”,试着用 “安宁告知”和患者聊“身后事”,当看到患者卸下“怕家人担心”的重担,轻声说“终于有人能懂我了”,才明白比起“治愈疾病”,“理解人心”更需要勇气与智慧;还有多学科协作的医护社大查房,医生分析病情、护士反馈护理细节、社工梳理家属心理需求、志愿者分享陪伴感受,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听见,每一份需求都被关照,最后拼凑出的,是最贴合患者的个性化照护方案。
印象最深的是学习“尊严疗法”的那天。老师带着我们给一位晚期肿瘤患者做生命回顾,老人从年轻时的奋斗讲到如今的遗憾,说着说着就红了眼,可最后却笑着说:“原来我这一辈子,也挺值的”。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安宁疗护不是 “放弃”,而是用专业帮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温暖:藏在细节里的“小确幸”
进修生活里,总有一些意外的温暖,像散落的星光,点亮了忙碌的日常。有次跟着团队查房,竟遇到了关注安宁疗护的著名演员来中心探访,他们没有架子,坐在床边听患者讲过去的故事,陪着患者一起聊天——病房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连空气都变得轻快起来。原来安宁疗护早已不是“小众领域”,正有越来越多的人用爱与关注,为终末期患者撑起一片温柔的天空。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里每个人身上的“光”。从主任那里,我学到了“医院—社区—居家”无缝衔接的服务理念,理解了如何平衡医疗干预与舒适照护;从护士长那里,我学会了理解患者的“隐性需求”——如何用轻柔的动作和温暖的语言减轻患者的不适;从社工老师那里,我见识了“全能选手”的厉害,她们既能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又能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还能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还有志愿者们,他们不仅能歌善舞,也会静静地坐在床边听患者唠叨家常,那份纯粹的善意,有时比任何药物都能抚平人心的褶皱。
告别与启程:把温暖带回临床
进修结束的那天,阳光和初来时一样温柔。主任和护士长悄悄准备了结业仪式,桌上摆着娇艳的鲜花,还有精致美味的蛋糕。当大家一起说着“以后常回来看看”时,我的眼眶忍不住发热——这里的人文关怀,从不是只给患者的“特权”,连我们这些进修医生,都被妥妥帖帖地放在心上。
更幸运的是,合影时竟偶遇了顾晋院长。他笑着和我们握手,说“安宁疗护是医学的温度,你们要把这份温度带回去”。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我心里。
回望这半年,从最初对安宁疗护的迷茫,到如今对“生命尊严”的敬畏,我走过的不仅是一段进修路,更是一场重塑医学信仰的旅程。我终于明白,医学的尽头不是冰冷的仪器与药物,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温暖的守护。它让我学会了放下“医生的执念”,多些“患者的视角”,懂得关注疾病的同时,更要看见患者的喜怒哀乐。
如今,我即将回到自己的岗位。这段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时光,会成为我最珍贵的记忆—— 我会把学到的专业技能用在临床,把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患者,让更多终末期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能带着尊严与安心,优雅谢幕。
感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谢安宁疗护中心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让我懂得:好的医生,不仅要能治病,更要会“疗心”;好的医学,不仅要能对抗疾病,更要能守护生命的尊严与温度。这段温暖的修行,我会永远珍藏,也会永远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