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死神 敬畏生命——记我院急诊科主任祝振忠
这是一个与死神搏斗的战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指示灯一闪一灭。白色的身影在急诊留观、急诊药房穿梭,所有人都忙碌着,不分昼夜。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我有幸采访了这群战士的领军人,他就是急诊科主任祝振忠。
祝振忠,48岁,大学学历,党员,主任医师。曾获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临床科主任、首钢模范共产党员、首钢劳动模范、首钢先进职工等荣誉,现任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及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心怀大爱 为科室发展殚精竭虑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医学科学,也是临床医学的第一窗口,是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缩影。现代急诊医学作为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公共健康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科伊始,祝振忠带领护士长,多次利用业余时间奔波于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等兄弟医院,向急诊专业的同仁取经问道。对于新入职的医护人员,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开展急救培训,严格按急诊科医务人员准入标准考核,考核通过后方才让他们上岗。8年过去了,急诊科从一个只有2张抢救床、13张留观床的一个小科室,逐步发展为一个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留观、急诊重症监护于一体的规模化科室,拥有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缝合室、石膏室以及输液区等多种功能区,固定床位和流动床位37张,各种先进的抢救仪器一应俱全,年急诊量已达到8万人次以上,使急诊科成为一支名副其实的极具战斗力的急救团队。
一年365天 时刻紧绷保护生命之弦
急诊科没有固定休息日,患者的生命就是冲锋的号角。无论何时,只要听到急救车的铃声一响,他就会来到抢救床旁,亲自指挥抢救;无论何时,只要患者需要,他就会飞快跑到他们身边。他不但带领全科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模拟抢救演习,还经常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培训和三基技术理论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
2010年12月的一个星期六,正在开会的祝振忠突然接到电话:“主任,有6名集体中毒的患者,快来!”“赶快启动群体伤紧急预案,报医政处,我马上到!”待他赶到时,只见急诊大厅人头攒动,家属的哭声、患者的呻吟声此起彼伏。他率领急诊科和兄弟科室的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进行检伤、分类,将危重患者送到抢救室抢救,把病情相对轻的患者送到留观室进行抢救。患者编号、检测生命体征、开化验单、送血液标本、向家属交代病情、写病历、联系住院床位等工作也有专人负责。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开始了:电动洗胃、脱离毒物、开放静脉、心电监护……医院领导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协调,经过5个小时的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转入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此刻每个人的额头上已是热气腾腾,汗水直流。但是,再苦再累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喜悦之情,因为生命高于一切!
倾注才智 推动科研教学发展
除了繁重的医疗工作,祝振忠还承担着科研教学任务,这激发出他求新求变的动力。他结合临床实践,把急诊医疗的系统管理、单病种的急救问题、急诊抢救的时间窗、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担任急诊科主任以来,他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刊登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医院管理》等核心期刊上的有8篇,参与编写了《现场急救及护理知识》专著。
此外,急诊医学教研组还承担着北京市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北京大学医学部和辽宁医学院的教学工作。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理论知识,他编写了生动形象的幻灯课件,同时组织科内医护人员制作了技能操作录像,旨在强化教学效果。他坚持“以临床应用为教学重点”,从整体讲解疾病,从病理过程分析疾病,严谨中不失幽默风趣,受到学生们一致好评。每到过节时,他都会收到学生们发来的祝福短信。“看着我的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我心里特高兴”。
虚怀若谷 打造一支学习创新型团队
科室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此,他精心制定了年度教学计划,带领大家一起学。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不失时机地与大家分享业内新理论、新技能。他要求全科人员始终以“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养成多翻书、多动手、多思考的习惯,踏踏实实做学问。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务工作者绝不能闭门造车,“扶上马、送一程”,这对年轻医护人员尤其重要,因此他鼓励年轻医护人员外出学习,开阔视野。目前大部分医生都拿到了北京市急诊急救医疗技能培训的合格证书,护士们也都参加了上级医院的急诊急救医疗培训。经过8年奋斗,急诊科现有医护人员54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称17人,研究生(在职)4人,党员占30%,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朝气蓬勃的队伍。
十年弹指一挥间,祝振忠与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在救死扶伤最前线,恪尽职守,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宣教中心 练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