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小医生” 加速成才有秘诀
病理诊断必须具备扎实厚重的基本功
显微镜下阅片是病理诊断的基本功,病理组织的形态千变万华,即使同一疾病,其组织形态类型往往也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病理医生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达到这样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大量研读切片,对其形态变化了然于心。我们病理的一位前辈就曾经说过“一个合格的病理医生是在切片堆中成长的”,因此工作之初,对每一例日常活检切片我都仔细观察,即使是正常组织学结构也反复对比图谱学习,只有掌握正常组织学结构,才能一眼发现异常之处;对所用诊断用语都熟记其定义、代表的含义,掌握其规律;通过日积月累大量读片、总结其变化规律,掌握其诊断要点;对于少见疑难病例或未见过的病例,不贸然诊断,也决不放弃,通过查阅文献,与高年资医师讨论、专家会诊等方式认识新的病变,逐渐积累自己的经验。
病理诊断水平是在不断学习中提高
病理医生的诊断水平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一张切片一张切片看,一个诊断一个诊断分析带出来的。老师教过的诊断,掌握了才能不出错;反之,老师没有带教过的病例,尽管查阅文献,看似一模一样的,贸然诊断也可能出错。我在工作之初曾碰到一个病例,之前从未见过,查阅资料后我认为和图谱上的横纹肌肉瘤一模一样,因此在申请单上初步诊断为“横纹肌肉瘤”,但是请带教老师看过后,老师说“形态上确实很类似,核分裂像也很多,但你看本例患者的病史,为小结节,短期内迅速增大,伴有疼痛,而且其生长方式是在正常组织间穿插,而不真正的浸润”。最后此病例诊断为增生性肌炎,为良性病变,患者预后良好。老师的教导使我避免了病理诊断的失误,因此我始终牢记学习之初老师教导过的话:“诊断过的病例也要仔细诊断,没诊断过的病例一定要找老师或同行复诊后才能发出病理报告”。病理医生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遇到疑难病例、专科病理,要多请教专科病理专家。
加强与临床医生的协调沟通
病理检查的目的是给临床提供尽可能准确和丰富的诊疗参考,但是病理学诊断不是孤立的,准确和完整的病理诊学断离不开临床医生的协作。病理医生在诊断时一定要避免仅凭显微镜下所见就轻易诊断,而是要多与临床医生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我们诊断的信心,积累经验,还可以为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病理诊断的“含金量”。例如我曾碰到一例淋巴结活检标本,镜下发现淋巴结结构有破坏,不除外淋巴瘤,但经与临床医生沟通,了解患者为男性,突然发热,伴颈部淋巴结短期内肿大,对此我们继续做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发现EBER阳性,最后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而非淋巴瘤,在二者的鉴别诊断中临床信息的传递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
后 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青年病理医师,我们一方面要勤于实践,思考,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对各学科的病理都要基本的掌握,另一方面要着重于几个专业领域集中学习和提高,在临床与科研方面才能为临床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病理科 王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