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 第9期

患者康复回家做 细节也要问明白

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肩周炎患者,他外伤后肩关节广泛活动受限半年余。我为他实施了巨刺运动针法治疗,即刻疗效明显,第一次针灸后肩关节活动度就有改善,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出乎意料的是,以后几天却收效甚微,针灸后他的肩关节活动度有所改善,可第二天来门诊时又回到老样子。

如此反复几天后,患者开始产生疑虑,一遍遍问我他的情况是不是不好治。我嘴上说着安慰的话,心里却在苦思冥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疗效?在初诊时我便向病人强调过肩周炎的功能锻炼,难道是他功能锻炼不达标?我问患者具体怎么锻炼的,他回答说没事儿就活动,比如快速上举100下,快速后伸100下等,边说边比划。原来他只重视锻炼的“量”,忽略了锻炼的“质”。肩周炎的功能锻炼宜慢不宜快,运动至最大限度时停留几秒钟再缓慢复原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找到症结后,我给他制订了具体的锻炼计划,包括动作、时间、频率等。以后的治疗异常顺利,每次他来就诊时都能看到明显的进步。一个疗程结束时,这位患者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恢复成这样我已经很知足了!”

没过几日,又来了位肩周炎女患者,右肩关节疼痛伴广泛功能受限半年。鉴于上次的教训,我直接向她布置具体的锻炼任务,并反复强调功能锻炼中“最大限度停留”的重要性。结果第二天,患者来门诊说疼痛更厉害了。我询问后得知,患者恨病心切,回家后谨记我的叮嘱,每次都咬紧牙关在“最大限度处”坚持到最后一秒。疼痛加重应该是用力过度的后果,功能锻炼要量力而行,欲速则不达。减轻锻炼强度后,她的治疗也步入了正轨。

同样的病症,同样的治疗方法,医生的每一句话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我想,临床治疗效果与预期不符时,不能漠视,要及时与病患沟通,并将视野扩大到诊室以外,很可能就柳暗花明了。

除了医术、医德以外,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生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也就是如何让患者更积极有效地参与治疗。这种能力不是书本上学到的,只能在临床工作中慢慢摸索。(康复医学科 郑慧敏)

医生介绍:

郑慧敏,中医针灸学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现工作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康复医学科。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