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帮助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记从医路上的一次成长
与其他科室相比,精神科每天遇到的患者稍显特殊,更多的是由于遭受了困境挫折而感到心情郁闷。由于职业的关系,精神科医生往往成了患者倾诉的对象,有人形象地将精神科医生比喻为负性情感的“垃圾桶”,甚至有朋友问我:“你经常面对抑郁患者,会不会有一天也抑郁了呢”。下面这个故事能告诉我的答案。
记得一天下午,一位年纪60岁左右的阿姨推门而入,穿着整洁朴素。她一进来,我先热情地招呼她坐下。但她表情冷漠,坐下后先用手帕擦了擦脸颊和脖颈处的汗,说:“赶紧给我开点药,我还有事,急着呢”。按照就医流程,我问她:“您以前来就诊过吗?带病历本了吗?”
“没有”,她略有些不耐烦。
“抱歉,第一次看病需要详细记录您的情况,麻烦您去买个病历本吧。这样有助于以后对您的病情进行监测。”我耐心地解释。
“哎呀,怎么这么麻烦。”
我仍然坚持,她悻悻地瞪了我一眼,转身离开。
我以为她会就此离开,但是没想到几分钟后,她再次推门进来坐下,语气里充满了怨气,“你有什么赶紧问吧”。
我耐心和诚恳的态度让她情绪逐渐稳定下来。通过详谈,得知患者(我暂且称她为阿姨),近2年常规体检突然发现了4种病——椎动脉供血不足、关节炎、青光眼和高血脂症,所以感到很悲观,时常觉得生活没意思。慢慢地,自己感到浑身乏力,也不喜欢出去逛公园了,有时在家看电视不到半小时,就莫名奇妙烦躁不安起来。
阿姨的描述和她典型的症状表现,应该是“老年抑郁症”,其情绪与患有很多躯体疾病有关。但让我困惑的是,这些病都不是什么严重的疾患,通过调整饮食和服药就可以改善。所以,我耐心向阿姨解释着这些疾病对身体的影响程度,试图减轻她的心理负担。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些解释丝毫没缓解阿姨对自己身体的判断,她长叹一口气,“唉,别提了,我这辈子太可怜了,浑身都是病,而且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担心、无奈和焦虑之情溢于言表,她甚至还联想到不如意的往事:“文革”时说错话被批判,工作中同事难为自己,儿子结了婚迟迟不要孩子,老伴不关心自己,整天就知道遛鸟、下棋……
这些都让人感觉阿姨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我静静的听着,因为这时候无论我说什么,都难以改变她的想法。
说完家人的“不是”,阿姨又开始数落邻居。她说,“邻居经常劝自己想开点,也不用总想着以前的事让自己不痛快。”
我刚想说,“他们说的对啊”。没想到阿姨话锋一转,脸上充满鄙夷,“我一听这个就受不了,他们那种可怜别人的态度,就像他们总是高高在上似的”。我心里一惊,还好多年的心理培训已经让我养成了“要关注患者在想什么”的习惯,没有跟她继续谈论这件事。
“所以,我一般不想和人提起我的病,也担心别人说这事,就渐渐不想和人来往了。我宁愿一个人坚强活着,也不愿看别人‘可怜’的眼神”。
阿姨说着眼角有些湿润,我默默地递过纸巾盒。她迅速地擦了擦眼泪,接着说,“其实他们也喜欢跟我絮叨自己的问题。我劝说他们的时候心里也会不舒服,你们也有这么多问题,凭什么还来劝我,你说烦不烦啊。”
虽然阿姨满口说烦,但是听得出来,她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于是我说,“我想,那么多人都找你,说明对你很信任啊……” 我适时地给予她鼓励。
“那是!别提了,他们都把我当知心姐姐,都愿意和我聊天。只是我能解别人的毒,我这毒却没人解得了啊。”虽然这些话有些感叹的味道,但她的眼神已经有些“泛光”了。
我继续就“她正在帮助别人”这一点给予理解和支持,“看得出来,您年轻时那些受苦的经历似乎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别人。”
“确实,我有时想,我经历的那些苦比他们现在遇到的那些苦要难多了,我都挺了过来,他们这些苦算得了什么,所以就反而能开导他们。”
阿姨的神情此时已经少了太多的抱怨,像换了个频道一般。我的心里也轻松了一些,所以开了个玩笑,“唉,您快把我的‘饭碗’都抢了,我‘压力山大’啊。”听完这话,阿姨居然笑了起来,这是进门以来,她第一次让我感到还有这么爽朗的一面。
送走阿姨,我缓缓地松了口气。我知道正是我耐心的倾听、沟通和对阿姨的理解让治疗开始出现了转折。此后一方面我心里也逐渐地不再总以医生的角度去关注她的缺陷和“可怜”,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挖掘她身上积极的一面,让她感受自身价值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每个月阿姨都会来找我一次,每次15-30分钟不等,通过我的引导,她每次谈话内容也不再限于“抑郁症”那点事了,“老年人是否可以跳交谊舞、爬山到底有哪些利弊、吃哪些食物有益身体健康”等等。在不断地互动中,阿姨的生活变得更丰富,生活态度也更积极了。最近的一次谈话中,阿姨笑着说已经和老伴开垦了一小片地,开始种菜了,说到时一定让我尝尝。
阿姨的病情慢慢恢复了正常,家庭和邻里关系也更加和睦了。而这次经历也改变了我对“看病”的态度。之前,我只是看病,病不好加药,还不好就换药,提高其服药依从性,这种看病方式往往忽略了对患者内心的关注,往往也让我时不时地感到一种看病的“累心”。而这样一次经历,让我看到了“基于对患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和积极关注”的治疗方向,高科技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可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具,但医生永远不能忽略患者是有血有肉、有感情和思维的人,倾听、交流、理解和帮助是很重要的。有专家说精神科医师不仅是负性情感的“垃圾桶”,更是一面“魔镜”。在这面“魔镜”的反射下,患者能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能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其实精神科医生要做的,就是帮助患者看到自己闪光的一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快乐的工作与生活。(精神科 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