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颅内“不定时炸弹”
神经外科领域流行“不定时炸弹”一说,其实这是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的形象比喻。所谓颅内动脉瘤就是颅内动脉壁局部的异常膨出或扩张,也经常被医生比喻为“车胎鼓包”,它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对人们危害较大的疾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一般根据有无出血分为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针对此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血与再出血,也就是防止其“爆炸”,所以也可以把医生比喻成“拆弹部队”的战士。
目前有两种工具可以“拆弹”。一是使用弹簧圈栓塞技术,即血管内介入技术,把动脉瘤瘤腔从血管里面进行致密填塞,使之不能出血;二是采用开颅手术的方法,从血管外面夹闭动脉瘤,使之和血管隔离,从而不再出血。这两种方法均被循证医学证实为有效的方法,各有利弊。在现实诊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病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病人的经济状况、个人意愿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段。
那么,是否所有的 “炸弹”都会爆炸,都需要处理呢?而且也都能够被处理呢?目前医学界认为破裂动脉瘤必须处理,因为再出血的比例非常高,再出血后致死及致残的概率也非常大,所以应该尽快治疗。对未破裂动脉瘤,尤其偶然发现的动脉瘤是否需要立即处理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要说明的是一小部分未破裂动脉瘤是可以临床随访观察的,因其破裂的概率可能非常小。虽然前述的两种手段很有效,但遗憾的是仍有小部分病人的动脉瘤无法给予有效的处理,或处理后效果不佳,这是科学发展的局限性。
总之,患者一旦被发现颅内有“不定时炸弹”,需要尽快、尽早找“拆弹部队”拆除,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该稿件已刊登在《生命时报》2013年760期“远离三高”专版)
高峰,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神经生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对颅内脑血管病如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介入与手术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颅内肿瘤的手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脊髓肿瘤的手术等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主持并完成了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资助的科研课题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1篇论文被SCI收录,已培养多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