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 第12期

贴心,传递正能量的桥梁

——读《撤了管就说“How do you do”》有感

2013年11月20日的《北京青年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撤了管就说“How do you do”》的文章,讲述了呼吸科一位护士在悉心照顾一位重症老人时,被老人和家人的亲情所感动的故事,康复后的老人用一句英文的问候“How do you do”和一面艳红的锦旗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朴实无华的文字,发生在医院里不起眼的事儿,读来让我心里暖暖的,并且深有感触。

古有神话传说神农氏为万民尝百草,有神医扁鹊、华佗妙手回春,也有李时珍耗毕生精力写就药典《本草纲目》;近有南丁格尔开护理之先河,也有白求恩为国际共产主义奉献生命。古往今来,关于医者仁心的事迹数不胜数,这也让“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成为无数孩子的理想。而今,社会风气的浮躁、舆论环境的偏向,和个别群体对利益的追逐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立起一道厚厚的隔墙。若无医生,病人岂不生死由天?若天下人身强体健,何来医生这个职业?在我想来,这本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这道高墙筑得蹊跷。医生与患者之间不是高墙,而是桥梁!全社会都在呼吁,全行业都在寻找那座桥梁。而这,是一个关于信任与尊重的话题。

在医院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这样的事:早上查房时,看到哮喘病人毫无精神地躺在床上,主管大夫会轻声问候“昨晚又喘的厉害没睡好觉吧,我们再给您调整一下用药,您补会儿觉吧”;看到慢支的老爷爷坐在病床上咳的厉害,大夫忙放下手中的病历上前拍背,帮助老爷爷把痰咳出;寒冷的冬天,细心的大夫都会先把手搓热,把听诊器捂热,再对患者进行查体、听诊;呼吸衰竭的病人面部常被硬硬的无创通气面罩摩擦地发痒、疼痛,贴心的护士会在面罩下面垫一块柔软的纱布……这些细微平凡的动作都有可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对我们工作的配合。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

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并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细微处见真情。对患者而言,一个温暖的微笑,一道亲切的眼神,甚至一声日常的问候,都在传达一个意思——关爱。对医生而言,一声真诚的谢谢,一次感激的握手,一面红艳艳的锦旗,都代表着感恩和信任。而传达关爱和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贴心,心贴心的交流才是最直接的,才能没有任何隔阂,才能架起传递正能量的桥梁。(呼吸内科 赵璨)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