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会后的感想
5月10日,来自北医教育处及北医三院的主管领导和优秀教师代表为我们传授了一堂堂生动的教学指导讲课。
大学时代,我正好是在北医三院实习,对于毛节明老师和韩庆峰老师非常熟悉。二十多年前,毛老师负责讲授内科学心脏病学部分内容,当时的教具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黑板、粉笔,偶尔有几张幻灯片,如果要把心动周期过程中,心脏各个腔室运动顺序、心内传导系统兴奋传导顺序这些抽象的文字描述,与具体的心电图各个部分对应起来,那是非常困难的事,学生也不可能把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都精准记录下来。尽管我们认真听讲,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其间的联系。这次培训,毛老师同样以讲述这一内容作为示例,采用了powerpoint特效,这一过程变得直观、轻松,非常容易理解。
工具与形式上的改变,代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但绝不是北医教学的全部。毛老师从教师的仪表、课堂组织方面也给出了很好的示例,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理念。教学形式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得到关注,这是北医教学成功的一个侧面。二十年前课堂上还没有师生互动环节,我们当时也和现在的学生一样,担心别人说自己的想法太幼稚,不敢轻易表态发言,也不敢轻易提问,导致课堂互动或者讨论不活跃。
记得有一次,林三仁主任在讲授消化性溃疡时,提到有些农民或者赤脚医生使用痢特灵、四环素治疗胃痛疾病,并且也起到一些不错的疗效。当时一位同学脱口而出:“呦,胃里会不会有细菌啊?”在当时处在还没有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存在的年代,此话一出,引来的却是满堂嘲笑。所以,如果能向续岩老师所提倡的PBL与CBL教学模式,需要我们的学生不但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有不怕出错的勇气,敢于说出心中的疑虑,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如果十几个同学坐在一起,谁也不说话,提问也没人回答,由于缺少了反馈环节,造成教师并不清楚学生们的困惑在哪里,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不利。
韩庆峰老师是我实习时的带教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的。韩老师家当时住在三院附近,每天他都是第一个来到病房的医生,在别人还没有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把医嘱开完,并且记完了所有的病历。当时据我所知,每天早晨韩老师开的医嘱,其实前一天下午已经是胸有成竹了,准确地说,是计划中的事,早晨过来看病人,只是再验证一下昨日的想法,是要执行还是要做修改。韩老师的病程记录,有时会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患者病情,或者观察指标的变化,直观简洁。我做住院医师的时候,也学习采取这种工作方式,感觉获益匪浅。
韩老师对讲课技巧的研究,也像当年对待工作一样细腻。当时韩老师在内分泌科工作,有时需要对特殊患者安排一些实验检查,比如测糖皮质激素分泌节律、冷加压实验、禁水实验,韩老师都要对照实验要求的条件,关注每一个细节,力求实验准确无误。韩老师对授课时站姿、站位、语调、表情及手势,幻灯片的版式、配色、字体选择、动漫特效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令人佩服。
对于杨渝平老师的讲课,毛老师与韩老师在作出肯定的同时,也指出讲课与表演性的演讲比赛不同,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如此风格。我想,对于一些不太复杂的内容,某些特定的疾病,可以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某些疾病,比如肿瘤、COPD等慢性疾病就不一定适用了。讲课前备课、写教案,考试后的考核与反馈,都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周国鹏老师与杨渝平老师都作了很好的阐释。
所以是师学改革的基础。我院与三院不同,辽医也与北医不同,作为教学老师,只有对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有充分的了解,熟知不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探索适合本院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 陈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