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 第9期

心内科稳步推进科室建设

“您好,哪儿不舒服?”

“最近天气炎热胸口有点闷,前年,您给我做的支架手术。”

“让我听听”心内科主任唐强拿出了听诊器。

“您最近是不是休息不太好啊?天气太热,多休息少生气,我看没什么事儿。”

“真没事啊,主任?只有找您瞧瞧我心里才踏实!”

这是7月某个周三的下午,发生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的短暂一幕。从心内科开展心脏介入手术以来,来门诊挂号咨询的很多都是“老熟人”。“一部分是首诊患者,一部分是支架后随访复诊的,一看病历,就能想起来病人当时的情况。”唐强介绍道。

那天下午,看病复诊的患者较多,一直忙完最后一个患者,唐强才接受采访。科室为方便患者就诊进行分区,保证诊疗独立性,还设有专科护士分诊,测血压、解答问题,缩短了就诊等候时间,心内科有开放床位71张,包括普通病房、CCU监护病房、导管室及心电图室等部门。经过多年努力,科室实现了持续稳步发展。目前,导管室已发展为以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主、多种心脏病和全身血管疾病兼顾的综合性介入治疗中心,年介入手术突破1000人次以上,成功抢救了大量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

从2005年开通急性心梗急诊绿色通道以来,唐强带领他的介入团队24小时手机畅通,随时准备赶到医院救治患者,唐强坦言:“心内科逐步成熟强大并不容易,体现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患者中树立了好的口碑。”

“创新” 攻克技术难关

唐强十分注重科室梯队建设,规范教学查房,提高病区诊疗的整体水平。针对科内典型、危重及疑难病例进行多媒体教学查房,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在今年5月卫生部首次组织的心血管专科医师和介入诊疗准入考试中,唐强担任面试考官,王智主任医师通过努力入围考试,“这意味着心血管介入医生的管理会更加规范,我们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认可。”

心内科不断规范介入诊疗技术,今年先后开展微导管支撑下逆向导丝技术和CART技术治疗CTO病变、冠脉超声指导下冠脉介入治疗等特色技术。鉴于心内科在介入等方面取得的成绩,2011年我院被卫生部认定成为全国首批48家“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医院,而北京市仅有9家。

“创优” 提高医护质量

介入手术要穿着厚重的铅衣在放射线下完成,医生们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受到无形的射线损害,一天10几台手术下来,常常汗流浃背。至于急诊手术通宵达旦、连续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大家争分夺秒,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医生的辛苦付出,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方案,保障了患者的健康,护理团队也为患者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7月20日, 心内科举办了北京市“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学习班”,就转变护理理念和提高专科护理技术展开探讨,解决临床介入专科护士面临的主要问题。

“创业”开展健康教育

在为现有患者提高优质、专业医疗服务的同时,唐强还从门诊病人中发现了些“规律”。“每间隔一段时间,科里都会对病人的来源、病因进行分析。有些病人说是慕名而来,这些病人发病的地区相对比较集中。”

心脑血管疾病与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居民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很大的相关性。在连续密集接诊了同一地区的病患后,唐强产生了加强健康管理的想法。

“这些患者来就诊时,都有较明显的心血管疾病症状,很多严重的需要介入手术干预。如果他们能早点获知这方面的预防保健知识,也许会早发现早治疗,这对病人和家庭是好事,也给国家节省很多资源。”

“医者仁心”,为百姓多做点实事是唐强一直挂在心里的。也许每个心内科医生都有一个梦想,让每个患者都有健康跳动的心脏,都有健康优质的生活。

(宣教中心 张婷)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