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静心前行 ——一名年轻医生行医路上的感受
曾因一部火遍全国的军旅电视剧《红十字方队》,我对医学院校萌生了莫名的憧憬,1998年,我如愿收到了第二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又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了外科学(骨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学习。转眼工作三年多了,在经历了主治医师的磨练后,我于2013年10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工作的磨练让我对更好地行医有了更深层认识。
正确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
坦率地说,现今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同窗相聚,很多同学的身份已不再是医生,聚会上也不免出现“医生是崇高的职业、但如今的医疗现状却让我望而却步“等言语。但是,我想对医学同道说的是,医学之路并非坦途,但既然选择就该一路前行,体制沉疴,需要抽丝剥茧、慢慢改革,况且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处于最低谷时,更需要我们来坚守。
常有人说,临床医学像是一个金字塔,一代代青年人沿着金字塔攀登,而其中最重要的“打好基础”。掌握“三基三严”(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严肃态度)就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座豪华大厦,如果地基不稳,终将会毁于一溃。
一定的职业规划和自我管理也很重要。每个临床科室都是一个小单位,一名合格的医生既需要高效率、保证安全的完成医疗任务,又要协调各方的关系,做好患方的各种解释工作,因此,年轻医生应该有意识、主动的培养大局观、整体性思维,人际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能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导师的言传身教铭记心中
回忆我的医学生涯,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师从于邱贵兴、侯树勋、陈仲强三位骨科大师,他们对我的影响是我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
时至今日,我耳边依然回响着博士导师邱贵兴院士的一席话:“相比于那些留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生,我其实更希望看到学生们能遍布各地、各个不同的医院,带着在协和学到的知识和养成的工作作风,更好地为广大患者群众服务”。邱老师的这席话,是我工作中最大的精神动力,它激励着我度过各种难关。
博士后导师侯树勋教授是我的行医楷模。他对待患者亲如家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至今还流传着他每年过年时亲自为在院的贫困患者做年夜饭的故事;在医学上他孜孜不倦,坚持创新,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骨科外固定架和脊柱内固定材料,国内首次提出了“腰椎侧隐窝狭窄”和“神经根逃逸现象”的概念。侯老师办公室墙上“业精于勤、荒于嬉”和“医者仁心”亦以成为我的座右铭。
陈仲强教授是我现在的工作指导老师和领导。“随和中不失严厉”“注重细节”是陈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陈老师虽然担任北医三院的院长多年,在医学界好评如潮且有巨大影响力,但在我们年轻医生面前从来没有“官架子”,在病房查房、讲课和手术台上总是谆谆教诲、不厌其烦,且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核心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平时还督促我们奋发图强、刻苦钻研。他多次告诫我们“临床无捷径,成功与否取决于努力程度”,他尤其强调“细节决定成败”,脊柱疾患病情复杂严重,一个小细节的忽视就可能带来难以挽救的后果。
学习和积累让成功事半功倍
几年前,骨科发展势头迅速,但脊柱外科仍相对较弱。在主任的支持下,我开设了周六脊柱外科专科门诊,成立了脊柱小组,脊柱外科2012年门诊量和手术量比2011年翻了一倍。但即便是这样,鉴于脊柱手术的高风险性,我对未来暂时没有太多额外的期许,只想着尽职做好每项工作,出门诊、收病人、下医嘱、做手术和查资料占据了我工作和生活的大半。
2013年3月,陈仲强教授来到医院就任院长,同时指导脊柱外科的诊治工作。从那时起,我的工作好似进入了快车道,之前的大量经验积累加之向前辈的不断学习,我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很快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前往北医三院骨科进修学习,使我的脊柱外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今,我和同事们除能完成常规的颈椎和腰椎开放手术之外,还开展了严重脊柱畸形的矫形手术、胸椎管狭窄症的后路揭盖法减压术和360º环切减压术、脊柱肿瘤的全脊椎整块切除技术等高难度脊柱手术,同时开展了椎间孔镜、PKP和PVP、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腰椎通道下减压技术等微创手术,在手术难度明显增大的情况下,手术效果明显提高。
2014年10月,我当选为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同时也获得了更多学习的途径和交流机会。看着工作记录本2014年任务列表后面一个个的对勾,我心里面感到很充实,但2015年还有更多的关键词,比如脊柱外科日常患者的诊疗,术前术后病人的重点管理,建立脊柱外科诊疗微信群,出国进修,发表SCI论文等等。目标已定,我会始终脚踏实地,放下功利心,不断努力,静心前行。(骨科刘正供稿 张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