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 第7期

我院召开首届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研讨会

MDT1.jpg

6月17日,我院召开首届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模式研讨会,标志着我院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ing MDT)正式启动。来自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海军总医院和解放军304医院的众多知名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和影像科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结直肠癌转化治疗、姑息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我院院长顾晋教授主持会议,普通外科、肝胆外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等科室医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顾晋在发言中希望通过这一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的开展,继续加强我院内涵建设,增强科室间的团结协作,进一步提高我院结直肠癌诊治水平,更好地为结直肠癌患者服务。

本次MDT研讨会专家讨论了三例临床病例,其中一例为直肠癌术后发生肝肺转移的病例,通过应用分子靶向治疗使病情缓解;一例为直肠癌术前采取放化疗的方法令肿瘤缩小,手术后再根据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联合相应靶向治疗;一例通过分期手术治愈直肠癌伴肝转移的病例。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这三份病例的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同时探讨了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对具体病例诊治思路提出了具体意见,总结出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今后临床科研中应侧重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专家讨论激烈精彩,令与会者获益颇多,对我院肿瘤的规范治疗和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具有指导意义。研讨会的召开对推动我院MDT观念的普及应用,促进各临床科室在肿瘤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的协作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普外二科 曾庆敏)

小贴士:

临床多学科合作模式(MDT)具体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疾病,通过较为固定的多个临床专科的医生,定时、定点地对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一起讨论,最后制订出针对某一特定患者的最适合治疗方案,由一个临床专科予以执行的诊疗过程。MDT的施行主要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强调的是多学科的合作。MDT团队应包括治疗前评估和施行治疗的专科医生,通常包括病理科、影像学科、消化内科、结直肠外科、肿瘤内科和放射治疗科的医生,当患者存在有可能被切除的肝、肺器官转移时,还需要肝胆外科或胸外科的医生共同参与评估和治疗。

相关新闻报道

别被肠癌晚期吓到了

一听到被确诊为晚期癌症,无论是家属还是患者都觉得天塌了。其实,现在“晚期癌”这个概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分期和治疗概念。

目前,大肠癌只要有肝转移、肺转移,均诊断为晚期,但是一个转移灶和多个病灶、一个部位和多个器官、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原发灶部位、肿瘤标志物高低、治疗反应等不同,其预后也大为不同。

一般人的想法通常是发生了肝转移或肺转移,就意味着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只能回去“等着”了。而近10年大量的研究表明,对于单纯肝转移或单纯肺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将近40%~50%的患者是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联合其它手段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虽然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稍晚,但近年来,我国在转移性大肠癌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疗效果达到了国际水平。

晚期大肠癌的治疗手段多样,选择余地充分,外科手术、化疗、射频治疗、放疗、介入治疗等等手段都有一定作用。目前,最提倡的治疗模式是多学科团队的模式,也就是由外科、化疗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的专家组成一个专业化、高水平的治疗团队,针对每个晚期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的转移情况适合外科手术,则由外科处理;如果适合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则交由化疗科治疗;如果需要做转化治疗,则由各科专家制定治疗方案和具体流程。经过多学科团队的努力,患者能够得到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最重要的是广大患者一定要树立信心。“晚期”不代表“治不好”,也不代表“活不长”,只要进行正规治疗,治愈希望也是很大的。

(摘自健康时报)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