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生命的希望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楼房损毁、桥梁垮塌、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使灾害急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成为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为此,世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世界急救日”为9月12日。人们希望通过设立这个纪念日,呼吁世界各国公众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在事发现场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
急救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战争时期,创伤急救是减少伤亡,保存战斗力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的艺术品上,就有人们使用绷带包扎伤口的图像。
11世纪医院骑士团为朝圣者和骑士提供照料,可能是最早的“随军医疗队”。1773年,威廉·霍伊斯发明人工呼吸法。1859年,亨利.杜南震惊于战争中受伤战士的痛苦,投入到帮助救治和护理伤者的工作中。他的工作于1863年促成了以“为在战场的受伤战士提供援助”为宗旨的红十字组织的建立。目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会联合会”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急救援助团体,在战争和灾害急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学的进步,急救医学有了明显进展。人们更加重视“院前急救”及心肺复苏技术的应用。
上世纪90年代,国际急救医学专家提出了“第一目击者”的概念,并倡导对“第一目击者”的培训。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星月国际联合会呼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
“第一目击者”是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患者提供紧急救护的人。在马路上,警察和路人是第一目击者;在家中,患者的家属,甚至保姆是第一目击者;在公共场合,保安人员、服务人员是第一目击者;在运动场,队友、伙伴是第一目击者。总之,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第一目击者”。
据了解,我国87%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其中约四分之一的患者因为“第一目击者”不懂得急救知识而导致伤残或者死亡。目前,我国许多区域做不到救护车在4-5分钟内赶到患者身边。这时,“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就非常关键。如果经过训练的“第一目击者”在救护车赶到前,采用正确的急救措施,现场进行救治,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对猝死患者,“第一目击者”应采取的措施有:
(1)将患者置于仰卧位,用拳头叩击患者心前区数次,目的是消除心室颤动,有时可以起到起死回生的“奇效”。
(2)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3)如患者尚有意识,可将硝酸甘油片剂或速效救心丸放在患者舍下含服。
(4)如有可能,降低头部温度(用冰块或凉水),以减少脑部耗氧量,保护脑组织。
(5)及时拨打电话,呼叫专业人员赶赴现场。
对突发创伤患者,“第一目击者”应采取的措施有:
(1)将患者置于安全区域,避免再次受伤。
(2)拨打电话,报告伤情,呼叫专业人员赶赴现场。
(3)做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工作或准备工作。
黄金般的“黄金4分钟
在此基础上,人们又提出“黄金4分钟”的概念,即意外发生后,第一目击者要在4分钟内,开始实行心肺复苏操作,最大限度的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过程,等待专业人员和抢救设备的到达。只有这样,患者才有成活的可能。如果消极等待,急救措施不能在4-5分钟内实施,患者可能生还无望,即使抢救成功,也可能成为植物人。所以,人们将抢救患者最初的4分钟视为“黄金4分钟”。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出现呼吸、心跳骤停,人的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超过4-6分钟,脑部损伤就不可逆转;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抢救成功的机会几乎为0。因此,在医生和抢救器材到达现场前,在场的任何人都应该在4分钟内投入抢救过程,目的是最大限度的维持脑细胞的供氧,减缓或阻止脑细胞的坏死。
在“黄金4分钟”内,抢救者要设法降低患者头部温度,可用冷水袋、冰袋等置于患者头部,然后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使氧气能够进入血运,胸外心脏按压又使携氧气的血液流动至全身,特别是携氧的血液进入脑组织,可维持脑细胞的活性,从而保证人的生命。即使不能完成“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过程,至少应做到持续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保持体内血液循环。可见“黄金4分钟”对挽救生命的重要性。
(骨科 张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