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近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静疗专业组携手胃肠外科,成功为一名需长期静脉给药与营养支持的胃肠疾病患者,实施了首例3CG PICC导管联合尖端追踪及定位装置技术置入手术。这项融合多项前沿技术的医疗创新,宛如为静脉通路搭建了一套“智能导航系统”,既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装上“双保险”,也为长期受病痛困扰的患者送去了康复曙光。
对于需要长期依赖静脉给药和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说,传统PICC置管曾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置管结束后,医护人员只能依靠X 线胸片来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患者往往要在忐忑不安中熬过数小时,才能等来最终结果。更让人揪心的是,一旦导管位置出现偏差,不仅要承受二次调整的痛苦,感染风险和放射暴露的几率也会随之攀升。部分异位的导管甚至无法调整到理想位置,不仅让患者多受一份罪,还可能打乱整个治疗计划,拖慢康复的脚步。
患者的痛点,就是医疗创新的起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静疗专业组始终把精准医疗的理念和患者的就医体验放在心上,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团队在术前做足了“功课”:一次次围坐讨论病例,反复梳理同类病例的治疗经验与潜在风险,如同在脑海中预演了无数遍手术流程;逐字逐句研读技术参数,把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刻进心里;组织规范化操作培训,让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驾驭新技术,为手术成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手术当天,3CG PICC导管与尖端追踪及定位装置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精准度令人赞叹。这项技术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整合了磁导航定位、超声引导与心电信号检测三大核心技术——导管尖端的追踪装置如同实时更新的“电子地图”,将导管在血管内的走行轨迹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医护人员每推进一厘米,都能精准掌握导管的“落脚点”,在“可视化置管+动态调整”的双重护航下,稳稳地将导管引导至最佳位置,真正实现了“导管走到哪,导航就跟到哪”的实时精准定位。
与传统技术相比,这项新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效果立竿见影。它打破了术后依赖影像学确定导管位置的局限,不仅把患者的治疗准备时间大幅压缩,让焦虑的等待成为过去,还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让医疗服务效率再上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技术的精准性大大减少了放射暴露,既守护了患者的健康,也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添了一份安心。对于一些传统技术难以应对的复杂病例,这项新技术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更多患者带去了精准治疗的可能。
此次首例 3CG PICC 导管联合尖端追踪及定位装置技术的成功实施,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全院上下重视医疗创新、深耕专业领域的必然成果。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医院在静脉通路建立与护理精准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将为医院及周边区域有长期治疗、营养支持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贴心的护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