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医院院报 >> 2014年10月 第10期>> 正文

首钢30年慢病防控经典(三)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21

受访专家:

刘力生,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

吴锡桂,原阜外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

王健松,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慢性病研究所主任

王淑玉,原首钢医院心血管研究所首任所长

廖燕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第三部分:同期开展长达24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打造中国版“弗拉明翰”

光把血压控制住了,还远远不够。在筛查高血压时,医生们就已经发现,还相当一部分工人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

“我们只是临床大夫,发现高血压了,就治,把血压降下来。到底除了高血压,还有哪些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不清楚。”刘力生说。于是,在筛查管理高血压的同时,一场历时24年,针对脑卒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干预也在悄然展开。

    如果说1969年开始的高血压筛查及管理,只是大家摸索着前进,那么,从1974年开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便是一次科学、正规、系统的流行病学意义上的调查,而此番不光是调查,还开始了实际干预,并进行了有效性的科学验证。

  牵头做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的吴锡桂想起此番调查开始的契机,印象深刻,脱口而出——“打造中国版弗拉明翰。”

  在196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心脏病研究所就在一个叫弗拉明翰的小镇选取5209名成年人群做前瞻性观察,得出“血脂和血压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和肥胖也值得重视。”这给大家带来很大启发。

  当时阜外医院的黄宛教授(已故,被誉为中国心电图之父,其《临床心电图学》被心脏科医生奉为圣经——编辑注)认为,通过对居民的调查,了解冠心病发病的原因,这是一种有苗头的研究方法,应该引到中国来。
  于是,从1974年开始,在首钢厂区6万职工中开展心血管危险因素抽样调查,同时完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以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为重点进行疾病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监测登记。 

  “这在当时,意义非常重大。”吴锡桂强调,不光是建国来首次按照国际规范开展死亡登记,填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的空白,也正是在此期间,基本摸清了首钢的心血管病流行情况。

  而从1980年代开始,该项调查又因为美国专家的加入,而更加严格和规范。那是1981年,被誉为心脏病之父的美国心肺研究所教授怀特(已故)带领团队开始中美合作,主攻流行病学调查,将首钢这个试点,作为一个国际科研课题来操作,目的就是科学、准确强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

  说起严格与规范,吴锡桂深有感触,“甚至连量血压这种小事儿,都需要经过严格培训,通过4种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还要没半年重新培训、考核一次。”

  当时美国方面的课题领衔专家Stamler教授带队去首钢调查,当场就用Y型管听诊器亲自考核她与刘力生教授血压测量结果是否合格,也就是将血压计的读数表格遮住,两人同时听诊,报出血压数,最终看结果是否一致。而彼时,面对如此严苛考核的两位,已是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了。“足见其专业和严谨。”

  也正是这样的科研风格提高了筛查质量,使这项研究“与国际接轨”,并获得了准确科学的总结数据——历时24(1974~1998)年,通过对5222名男工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对5137名男工的脑卒中的横断面调查,证明血压、胆固醇升高和吸烟是我国男性人群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危害最大,控制其他三者后,吸烟者比不吸烟这心梗发病率增加137%;总结出高血压、肥胖、吸烟、高胆固醇是我国成年男性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总结出年龄、血压、吸烟、饮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而这些成果,为如今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提供了科学佐证。

(摘自《健康时报》记者 井超)